松州泉的來歷
赤峰王府天然礦泉水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“松州泉”牌飲用天然礦泉水,因地而名。公司坐落在赤峰市松山區王府鎮。早在遼代,這一帶素有“平地松林”、“千里松林”之稱,由遼朝松山州(亦稱松州)管轄。遼乾統三年�1103年),在王府北松林蔽日的伊瑪吐山山麓建靈峰院,開鑿千佛洞,香火鼎盛時期僧人達數百人之多。山下有“長壽泉”長流不息。如今,淙淙山泉,開辟礦泉,行銷四海,盡享天然�

王府搬遷緣由�
赤峰市王府鎮長勝溝村名稱由來已久。很久很久以前,這里溝深林密,泉甜草茂,自然條件優良。人們發現這里居住的人長壽者居多,便取名為“長壽溝”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長壽溝便被人們叫成了“長勝溝”。清崇德元年�1636年),清太宗詔命遜杜棱世襲翁牛特右翼旗多羅杜凌札薩克(郡王)之職,治所設英格什爾哈齊特呼朗(亦作居庫里雅圖、英席爾哈七特呼朗,今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)。那里“九鳳朝陰”,陰河浩蕩,山光水色絕佳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年),玄燁封第十三女為和碩溫恪公主,下嫁翁牛特右翼旗四世郡王倉津,并受倉津和碩額駙。同年八月,康熙巡幸翁牛特,駐蹕翁牛特右翼旗王府。康熙四十八年(1790年),和碩溫恪公主暴亡,王府遂改為陵,即現在的“公主陵村”�
雍正五年�1727年),五世郡王羅布藏將翁牛特旗右翼旗王府南遷至現在的王府鎮王府村,建郡王札薩克府邸和家廟普慶寺。兩府僅被伊瑪吐山(蒙語:青羊山今稱蜘蛛山)隔開,南北相距不足五十華里。百年老王府曾受清廷眷顧因何棄之不用而舉府南遷?據民間傳說,蓋因泉爾�
希路嘎亞河北岸、伊瑪吐山南麓有一條長壽溝,長壽溝有一泓清泉,人稱長壽泉,常飲泉水可延年益壽。生活在這的人們大都能活八九十歲,尤其是遼靈峰院的和尚個個都活百歲以上,都是常飲長壽泉的緣故。此地山清水秀,林茂羊肥,泉水四季不枯,甘甜爽口。民間流傳著“長壽泉煮羊肉特別嫩、熬茶特別香、釀酒特別醇”的佳話。每逢夏秋之際,承德、朝陽、赤峰乃至京津地區的達官顯宦、王公胄貴、財主富商都來此沐浴啜飲,走時還要大桶小罐裝滿帶回。屆時,伊瑪吐山下蒙古包鱗次櫛比,恍若街市,十分熱鬧。羅布藏久慕此山此水,不顧清廷責備,決心遷府于此,期盼自己和后輩兒孫益壽延年,永繼王位�
羅布藏在此建府筑廟后,非但未受到朝廷指責,而且承襲郡王晉升為昭烏達盟副盟長。康熙五次巡幸,乾隆六次駐蹕,皆盛贊此泉水“甘冽如飴”、“美如甘醇”。從此,王府和長壽泉更是遠近聞名了�

松州泉的傳說
王府后山,天賜甘泉。很久很久以前,有位蒙古郡王的三王子來木蘭圍場打獵,因發現一只梅花鹿便打馬狂追,追啊追,追啊追,不知追了多少時間,不知追到了什么地方,天黑了,路迷了,人餓了,昏倒了……過了整整一天,當焦急的侍從們找到三王子時,聽見王子用極其微弱的聲音說:“水…水…水……”。在侍從們百般無奈之際,只見一只梅花鹿馱著一位懷抱花瓶的仙女款款走來。仙女從花瓶內取出一根仙草,栽在離三王子頭上不遠的地方,便騰云而去。不一會兒,在仙女栽草的地方涌出一股清泉,待從們不顧一切地捧給三王子喝下。說時遲那時快,三王子像沒事似的站立起來,發現汨汨清泉流向遠方,淙淙流淌聲像彈奏美妙的音樂。于是三王子便在泉邊住了下來,似乎在傾聽泉水彈奏的樂曲,實則在等待那位美麗的仙女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終于有一天仙女乘鹿而來,她帶領三王子朝北山走去,發現高高的一座大山像開門一樣向兩邊分開,形成了一條蜿蜒的溝壑,一股清泉從溝底流出,滋潤著這方寶地。后來,三王子被皇帝封為翁牛特右翼旗札薩克,并且和這位仙女結為夫婦,過著榮華富貴的幸福生活�
第二年,又白又胖的小王子降生了,他天生聰穎,身體健壯,四歲能背誦唐詩三百首,七歲能騎馬射獵,據說與飲泉水有關。于是,其他王公貴族也都來這里取水喝�
一年,宮中執掌兵權的親王得了重病,請太醫醫治,久治不愈。翁牛特右翼旗福晉(王妃)知道此事后,向皇上進言說:“為我們王府的水為親王煎藥,會出奇效。”果然,沒出幾天,親王的病好了,體健如初,皇上非常高興,加封福晉為“玉妃”,泉水為“玉泉”。自此,長壽泉的名聲大噪,傳遍了長城內外�
